醫療險黑箱 全民白花冤枉錢    更新日期:2011/08/25 15:53 文/李光真


今年一月通過的二代健保,雖然尚未實施,但在醫界一片「健保局剋扣給付」的抱怨中,「陽春健保」的形象已經深植一般民眾心目中;保險業者則乘勢喊出各種口號,強調「健保不付的,我幫你付!」

然而,健保不付的,商業保險真的會付嗎?對許多人來說,這恐怕是誤會一場

七月底,衛生署召集了壽險公會、醫界代表,及保險主管單位金管會,就「醫生究竟要怎樣寫診斷書,才能讓病患獲得理賠?」進行協商。

會議中,已經為此事抓狂多年的醫生們炮聲隆隆,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忍不住抨擊,在主管單位消極應對下,保險理賠的契約條款、申請格式每家都不同、全無標準,「寫『扭傷』不行,一定要寫『挫傷』,咬文嚼字,混水摸魚,業者擺明了就是不想賠!

他以數據為證:去年國內30家保險公司總共收取了2,253億7,000萬元的個人健康險保費,然而理賠金額卻只有622億3,000萬元,賠付的比率僅27.6%,低得離譜

醫療理賠為什麼雙方認知爭議處處?癥結在哪裡?

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陳森松則表示,正因為健康險是個人險,相較於以企業為保險對象的產險,保險公司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在資訊和財力上不對等,濫用解釋權。

首先,保單上的「疾病」定義很清楚:疾病是指保險契約「生效日起」發生的疾病。換言之,不管是「先天性疾病」或者「既往症」,都算「帶病投保」,保險公司可以理直氣壯的拒賠

然而問題是,隨著醫學進步,越來越多疾病可以歸因於先天性,而許多疾病(如癌症)潛伏期極長,在症狀出現前,消費者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有沒有病? 關於商業保險的最大「迷思」,就是「只要健保不付的,保險公司就會付。」

去年六月,消基會中區分會舉辦了一場關於「新手術理賠爭議」的座談,原因是隨著醫學進步,以往要住院好幾天的侵入性手術,現在可能進行微創手術就可以,這固然是病患的福音,卻也意外成為理賠爭議的大宗。

例如膽囊摘除術,以前要動刀,現在只須用內視鏡在腹腔上打小小的三、四個洞即可,然而,因為住院天數縮短、流血少、疼痛輕微,保險公司就以這類手術不在保單的手術項目表上為由,拒絕理賠或「削額理賠」,這合理嗎?

更扯的是,許多新刀法或處置方式因為不普及、價格昂貴(如電刀、雷射刀、伽瑪刀等等),健保尚未納入給付,商業保險居然也以「不屬於全民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標準內的手術項目」而拒絕理賠

這是什麼邏輯,傳統手術由健保支付,新手術又因為沒有參考基礎無法理賠,那還要商業保險幹什麼!」兼任消基會委員的陳森松表示,雖然現在的新保單多已把新手術列入,但大量的舊保單理賠仍是問題再說,現在買的保險,可能要三十年後才會用到,屆時科技更進步,「保單理賠項目永遠追不上醫療需求」的弔詭困境還是會一再出現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825/116/2xiye.html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難得看到一篇有良心的文章出來~

其實這篇寫的就是我進保險業看到的黑暗面

"看的到,但不見得你就一定吃的到"

收錢收很快,理賠能不賠就不賠

十幾年前的醫療險條款拿來現在看的話

真是笑話一則

反推從現在到二、三十年後

現在看的保單"好像"還不錯,但二、三十年後呢?

考慮一下貨幣時間價值、時間成本、越來越新(進步)的醫療方式

真想不懂現在的終身險強在那?

現在的1000元跟三十年後的1000元,那個大?

現在的醫療方式跟三十年後的醫療方式,那個進步?

一樣的病、現在醫療住院天數跟三十年後的醫療住院天數,那個多?

拿自己現在的錢,賠未來的自己~划算嗎?

看一下這行

去年國內30家保險公司總共收取了2,253億7,000萬元的個人健康險保費,然而理賠金額卻只有622億3,000萬元,賠付的比率僅27.6%,低得離譜

保險其實通俗地講,就是一旦加入某個團體,就「一人有難,大家平攤」,是以貨幣形式平攤的社會風險轉嫁機制。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F%9D%E9%9A%AA

但...賠付率只不到三成...這樣叫什麼保險??

拿錢給別人買車買房,自己卻省吃省喝的,還跟對方說謝謝??

還有終身險迷思嗎?自己想想吧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